携手战疫情·守护我的城——陕历博在行动(十)
时间:2022-01-09
自2021年12月23日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以来,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经过两周左右的奋战,新增确诊病例数大幅下降,基本实现了社会面基本清零,疫情蔓延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德尔塔病毒潜伏期长、隐匿性强,目前依然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我馆志愿服务的干部职工,严格按照省市疫情防控部署,坚持战斗、战斗到底,严格服从社区安排和调配,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截至1月6日晚,全馆干部职工共133人次参与各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1300余小时,陕历博志愿者服务队共1171人次参与各大学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近5300个小时,为西安市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社会面基本清零,希望的曙光乍现
根据疫情防控专家的解读,将确诊病例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及时排查隔离是落实“四早”措施(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重要内容。西安是一个具有13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管控难度大,因此将人口密度较大的社区、尤其是城中村人群集中到隔离点进行医学隔离观察,是保证社区消除一切潜在可能传染源的必要措施,也就是所说的“社会面清零”,而“社会面清零”是后续实施降级管控、恢复社会秩序的必备条件。事实证明,在严格的管控措施下,自2022年元月2日开始,确诊病例数开始大幅下降,社会面实现基本清零。但社会面清零不等于风险清零,我们依然要根据省市部署,落实政策,严格防控,坚决遏制疫情反弹。我们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咬紧牙关走过这最后一段黑暗,必将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将“敲门行动“落实到位
根据省、市疫情防控政策,在全市开展疫情防控“敲门行动”,为敲门行动落到位、敲到位,我馆志愿服务干部职工按照社区统一安排,协助各社区、小区全面摸清居住人员底数,人员核酸筛查情况,以及重点帮扶和求助人员底数。在摸排工作中认真仔细,反复核对确认,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尤其是对负责楼宇、小区中的老人、孕产妇、特殊病人等重点人员的物资、药品、就医等特殊需求详细记录。
我馆职工闫冬自进行志愿服务以来,就一直负责所在小区人员信息统计,从核酸信息确认、到常住人口数字以及孤寡、独居老人、困难人员的物品需求等逐一登记,认真核对。
图一:闫冬进行社区居民核酸、常驻信息等情况统计
家住世家星城小区的马昱,处于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但她不惧风险,不怕困难,即使行为范围有限,也积极为防疫做出自己的贡献。她一直负责核酸检测信息录入工作,也积极参与到居家隔离人员的信息确认、申请核酸检测、收集体温数据等工作中。
图二、图三、图四:马昱居家登记统计隔离人员进行核酸,协助社区开展核酸检测登记
职工邹浩川主动请缨,成为御锦城社区6期24号楼的疫情保障工作的负责人。在疫情期间根据社区、小区的安排,主动为楼宇住户做好信息核对、物品消杀、需求登记等各项工作。
图五、图六、图七:邹浩川为志愿者楼长公示,与其他志愿者进行排查统计,以及手工制作奖章。
高曼、吴崔博等干部分别在航天社区和文艺路社区的安排下,主动入户采集信息,尤其是对重点人员排查,确保不漏一人。
图八:吴崔博进行信息核查
图九:高曼进行信息采集
助老扶弱,重点帮扶,彰显人文关怀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防控措施的更加细化和规范,做好疫情期间居民物资保障和各类生活不能自理人员、需就医人员、滞留人员、家庭困难人员等特殊人员的生活保障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馆志愿服务人员在助老扶弱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保障居民居家期间水、电、气等生活基础不断供,使居民安心居家防疫,我馆干部孙武按照文艺路社区的安排,在小区入户采集信息的同时,奔走于辖区36个小区,在各小区轮流为居民开展购买天然气服务工作。
图十、图十一、图十二:孙武进行居民信息采集登记并帮助各小区居民购买天然气
职工陈磊、薛栋峰等积极帮助社区摸排重点人员数量,登记重点人员需求,为残疾、孤寡老人等上门配送生活物资,协助就医需求人员外出就医,确保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就医有保障,人文关怀得到满足。
图十三:邹浩川为小区老人上门送保障物资
图十四、图十五:陈磊统重点帮扶人信息,并协助需就医人员外出治疗
职工张艳敏通过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协助包抓单位宣传抗疫生活便利店入驻小区事宜,同时配合管委会和物业对小区物资入住集中点进行规划、摆放,制定流程图并公示,满足小区业主居家期间的物资保障。
图十六、图十七:张艳敏配合管委会和物业对小区物资入住集中点进行规划、摆放
他们说:“我们没有别的想法,只是觉得疫情防控是每个人的责任,虽然不能像医护、公安那样在一线拼搏,但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能为群众做点儿事儿,为抗疫做点事儿,心里比较踏实。”
形势向好但仍有反复
志愿服务仍将持续
黑暗总会过去
黎明终将到来
希望就在不远处
陕历博志愿者携手共进
誓与疫情战斗到底
终将赢得战疫胜利
图文:钱锡娟
校对:郭 煜 许 晨
审核:朱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