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在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开展了新一期志愿者线上培训课程,2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此次培训。
本期线上课程,邀请了陕西历史文化使者、陕历博优秀志愿者王新娜主讲。王新娜结合本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为大家带来了内容为《博物馆日谈文博志愿者· 做好传承文化的纽带与桥梁》线上专题讲座。她首先以一处国外某遗址二种不同形式的介绍为例,引出博物馆讲解中的“共情”,也就是“同理心”的重要性。提出在为观众讲解时,为了方便他们理解,要尽量选择从他们熟悉的事物讲起,这样才能加深记忆,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接着她重点介绍了可能会使游客在聆听讲解时产生“共情”感、从而加深记忆的突破点,如地方名人、历史概念、名胜古迹等。王新娜在这里举的例子都是外地的文物或者古迹介绍,如果单纯看内容,并不能使大家产生深刻的印象,可是在介绍中,若加入大家熟悉的文化元素,如耳熟能详的唐诗、或者与陕西有关的名人等,内容一下就显得生动了。王新娜还向大家分享了怎样向不同地区的观众介绍陕西的文物,比如,在向四川游客介绍秦的历史时,可以着重介绍都江堰的修建,以及作为粮食产地的成都平原,在秦的统一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向广东游客介绍青铜器“簋”作为盛食器的作用时,可以引申出广东地方饮食“九大簋”,加深游客记忆。王新娜说,作为一名文博志愿者,即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志愿精神的传播者,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具体的“实操运用”,更好地在志愿讲解中利用“共情”,达到传承文化知识和志愿者精神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本次线上讲座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各抒己见,互相取经,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同时他们也表示,这次线上的课程学习,对他们日后在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工作受益匪浅。今后,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也将持续开展此类线上讲座和活动以提升志愿者各方面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