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庞雅妮主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第32辑)》已由三秦出版社于2025年10月正式出版。本书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第32辑,分为历史文化研究、文物考古研究、藏品与艺术史研究、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研究、学术博览等六个栏目,收入文章47篇,共74.1万字。


目录
历史文化研究
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太行山区古长城遗址构建时代考辨 / 艾冲
汉唐“非真官(吏)”的概念、类型及实证举隅——汉唐“非真官(吏)”问题研究之一 /李文才 杨影
视月斋读书笔记(三)/ 王辉
试论《左传》之“荆尸”/ 高源
汉武帝陈皇后陵位置考辨 / 南迤柯
隋代大兴城地名新证三劄——以新出土隋代墓志铭所见大兴寺、嘉川、皇子陂为线索 / 周晓薇 王其祎
隋文帝时期凉州总管人物考 / 刘蓉林 张晓
唐代蓝田县界考论 / 鹿习健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蔡王房”世系再考 / 宋建建
《无双传》与泾原兵变 / 翟战胜
唐长安城亲仁坊建筑布局探析 / 张欣源
唐玄宗改葬杨贵妃始末——兼论“马嵬事变”的政治性质 / 水田月 穆文嘉
嘉靖庚子科陕西乡试举人行迹钩沉 / 陈晓捷 任筱虎 董彩琪
文物考古研究
晋南地区早期青铜冶铜中心的考古学观察——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 潘琳曦
商代中期汉中地区与南北地域的文化交流——以陕西城固出土凤柱为例 / 王一浩
陈国铜器铭文研究 / 黄锦前
汉代礼制建筑中的中华文明特性——以西安大土门遗址为例 / 武彤
杨家湾彩绘指挥俑与“左袒安刘”浅议 / 李春强
西安汉墓出土釉陶器分期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 庞文平
宋代石刻《禹迹图》中“黑水”的绘制再探 / 孔庆贤
明天顺二年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考释 / 葛天
藏品与艺术史研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捐献文物概述 / 田小娟
汉“东井 戒火”陶井真伪辨析——以“东井 戒火”陶文为中心 / 张沛心
汉代枕具与相关问题研究 / 于昭晖
浅析汉中市博物馆馆藏陶陂池模型/ 罗兰 伏金兰
大魏三年道俗壹百人造像碑考 / 杨飞 王一伟
从列女屏风到仕女屏风—唐代儒家思想的兴衰 / 王宇轩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出土唐代梳篦略析 / 闫博君 尚珩 吕砚
清初画商王济之鉴藏行为考释 / 张妤娇
博物馆研究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秦汉文化古籍文献知识图谱构建探讨 / 孟中元 张缀娇 容波
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平台建设实践——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管理平台为例/ 金紫琳 张杰奎 王佳 韩博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数字教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理论 / 强梦月 王燕洋
数字化转型驱动下文博行业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 赵聪
数字技术赋能下档案管理与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关键技术革新与发展路径 / 李丹妮
数字化技术革新下的博物馆宣传策略及其影响探究 / 宋园园
西安碑林博物馆智慧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 曹东玉
虚拟仿真技术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以《陕历博虚拟仿真教育课程》为例/周静怡
对博物馆学术讲座的思考——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历博讲坛”为例 / 杨以恒
“吉金·中国——青铜视角下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青铜器文化遗产活化的实践 / 王妮 刘洋 杨傲 范颖捷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实践及启示 / 刘迁
文物保护研究
从阿旃陀到克孜尔:4—5世纪中印石窟壁画的发展与工艺材料研究 / 霍晓彤 江姝 李桂华
馆藏石膏加固壁画的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以唐薛氏墓列戟图为例 / 马艺蓉 张群喜 林美彤 花文 陶宁 孙建刚
学术博览
以“专题”研究武则天的一部力作—孟宪实《武则天研究》读后 / 张维慎
集腋成裘跬步千里—杜文玉教授《宦官家族与唐代政治》书后 / 张策
国王祭司共制法,译典通识治夷教 / 张小贵
《王权、法律与神:萨珊波斯与古代中国》学记 / 孙武军 刘锐
拓展国际视野 提升传播效力——“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综述 / 邓蕊婷 么嘉琪
光环境在文化场馆中的创新应用与未来方向——2024年黄河流域博物馆与美术馆光环境论坛会议综述 / 惠月垚 陈闽非 方琳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征稿启事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面向文博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读者以及广大文博爱好者的学术集刊。本刊的宗旨是通过深入发掘陕西历史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文化内涵,努力推进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研究,积极传播文博领域新理论与实践,促进学术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开设七个栏目:历史文化研究(以周、秦、汉、唐时期历史文化研究为主);文物考古研究(以文物研究为主,不收考古发掘报告);藏品与艺术史研究;博物馆研究(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实践研究);文物保护研究(文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博览 (包括文物考古新发现、重要学术论文观点摘要、译作、书评、国内学术研究动态等);随笔札记(包括出国访问随笔、参观其他博物馆印象、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简介、读史心得、质疑争鸣等)。
本刊公开面向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投稿请用电子文本形式发送至指定电子邮箱。来稿请使用规范简化汉字(除古文字、古文献专论文章及印鉴之特别文字外),字数一般不超万字,文前请附400字以内“内容提要”及2—5个“关键词”,并请提供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在校学生注明学校和年级)、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邮箱等信息。基金项目请在题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本刊坚持匿名审稿制度,严把论文质量,保持学术严肃性和公信力。来稿应关注文物及考古等新资料、关注学术发展前沿、关注行业领域新动态,内容要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事实准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稿件引用文献所引内容应是对自己的观点、论据等有启发和支撑作用的,不能不选而引,也不能引而不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主;引文必须完整、准确、忠于原意,出处准确。
本刊处理稿件以3个月为限,如届时未接到采用通知,请自行处理。稿件及图片一般不退还,烦请自留底稿和底片。稿件一经刊用,酌付稿酬,并寄作者样刊2本。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第33辑)》收稿截止日期为2026年6月1日, 敬祈学界同仁不吝赐稿!
稿件格式:
1.稿件请用WPS或WORD编辑。
2.请采用脚注形式。
3.注释号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3]……,其位置放在标点符号前(引号除外)的右上角。现代中文著作应标明作者、书名、出版社(海外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出版图书另需在“出版社”前加注该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年代、页码,例:
[1]姜伯勤:《唐贞元、元和间礼的变迁——兼论唐礼的变迁与敦煌元和书仪文书》,载氏著《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45页。
[2]林光明编:《大藏全咒》第5册,台北:嘉丰出版社,2001年,第268页。
再次征引,略去出版社和出版年,写为“前揭作者书名/文章名,第XXX页。”如:
[3]前揭姜伯勤:《唐贞元、元和间礼的变迁——兼论唐礼的变迁与敦煌元和书仪文书》,第446页。
4.引用古籍时,应标明著者(含时代)、书名、卷数、卷名、出版社、出版年、页码,善本古籍需注明版本年代、藏地。常见的二十四史及《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古籍,可略去作者,再次出现时,可写书名、卷数、卷名、页码。如:
[1]《新唐书》卷20《礼乐志十》,中华书局,1975年,第441页。
[2]《资治通鉴》卷237唐宪宗元和八年“壬寅,葬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于丰陵”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634页。
[3](唐)赵璘:《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9页。
5.引用期刊论文,应标明作者、期刊名、年代卷次、页码。如:
[1][日]百桥明穗著:《敦煌的药师经变与日本的药师如来像》,刘永增译,《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第45页。
6.引用西文论著,依西文惯例,书、刊名用斜体,论文正体加引号,标点符号用英文格式。再次出现时,可用“作者英文名,op.cit., pp.××./ibid., pp.xx.”如:
[1] Hamo Sassoon, “Ceramics from the wreck of a Portuguese ship at Mombasa, ” in AZANIA, vol.XVI, 1981, pp.97-130.
[2] McMullen, David L.,“The Death Rites of Tang Daizong,” in StateCourt Ritual in China, edited by Joseph P. McDermot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150-196.
7.报刊引用需指明具体版面。如:
[1]韩伟:《维修乾陵地面建筑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24日第1版。
8.稿件配图需单独提供文件(JPG或TIFF格式),要求图片清晰,每张图片不能小于3MB。配图需在文中插入序号,如〔图一〕、〔图二:1〕,注明图版来源,并确保文件图号和正文插图序号对应。
地址: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
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工作部
邮政编码:710061
电子邮箱:gk@sxhm.com
联系人:翟战胜 邹尧
(投稿部门:科研工作部;撰稿人:邹尧;初审:杨效俊、王洪;终审:庞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