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历博讲坛”邀张天恩先生详解西周青铜器的发展演变
时间:2025-10-23

10月22日下午,由我馆主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讲座“历博讲坛”第126期在陕历博社会教育部二楼报告厅和线上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是我馆策划实施的“吉金·中国”展览配套系列讲座“青铜文明与早期中国”的第十六讲,特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天恩先生,以《西周青铜器的发展演变》为题进行讲演,我馆科研工作部主任杨效俊主持讲座,300余位听众现场听讲,超过3.7万线上听众通过我馆融媒体中心、中国文物报、文物陕西、陕西日报群众新闻、陕西广播电视台、知网学术大讲堂等多家媒体平台观看讲座直播。

张天恩先生通过精选西周各个时期典型遗址的代表性器物,结合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内容,详细分析了西周礼乐制度、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的演变,全景呈现出西周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文化特征。他首先以西周青铜文化的来源切入,指出其融合了先周文化、晚商文化及南方铸铜技术的特点。接着,他分别从早、中、晚三期深入解析了西周青铜器在器类组合、形制纹饰、铸铭技术等方面的特点:西周早期青铜器继承了晚商殷墟文化技术传统,吸收了长江流域铸铜技术的创新装饰风格,铭文多保留晚商的铸铭工艺,流行“模刻范塑法”铸作;西周中期出现了转型演变,器物形制趋向低矮垂腹,纹饰以凤鸟纹为主,几何图案形纹饰渐兴,铸铭技术“模刻法”开始流行,个别重要文字有范塑加工痕迹;西周晚期单双搭配的列鼎列簋制度逐渐完善,纹饰整体较简约,青铜器整体呈现出简约化与程式化特点,青铜器铸造业活力不足,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停滞相关。

互动环节中,张天恩先生就现场以及线上听众的提问作出详细解答,回答了西周都城变迁、西周礼制改革、南方制铜技术特色等问题。此次讲座系统梳理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演变历程,深入揭示了独具风格的西周青铜文化体系,使公众不仅深刻领略到西周青铜器在工艺技术与艺术风格上的特点,也为进一步理解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启示。(投稿部门:科研工作部;撰稿人:杨以恒;初审:杨效俊、王洪;终审:庞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