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由我馆主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讲座“历博讲坛”第124期在陕历博社会教育部二楼报告厅和线上成功举办。作为我馆“汉唐文明与丝绸之路”系列讲座的第十九讲,该期讲座特邀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先生,以《方寸天地里的帝都印象——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发展历程与鉴定辨伪》为题进行讲演,我馆科研工作部主任杨效俊主持讲座,200余位听众现场听讲,超过4.1万线上听众通过我馆融媒体中心、文物陕西、陕西日报群众新闻、陕西广播电视台、知网学术大讲堂等多家媒体平台观看讲座直播。
陈根远先生的讲座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起源发展与辨伪方法,深入剖析了印章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他首先探讨了印章的起源,指出中国印章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殷墟出土的三枚商玺。他将中国印章的发展历程分为铜印时代与石印时代,战国时期古玺形式多样,秦代奠定了中国印章的基本规制,两汉印章进一步彰显制度等级,隋唐以后官印制度发生变革,元代引入石印,标志着印章从实用向篆刻艺术转型。接着,他重点聚焦元代至清代的篆刻艺术转型,对明清篆刻名家的风格与作品进行赏鉴,通过具体印例分析了明清篆刻在技法、材质与审美上的创新与传承。最后,他凭借自身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鉴定经验,从印章尺寸、印文内容、印章钮式、印章材质、篆刻风格等十余个角度,配以详实的辨伪案例,全面讲解了印章辨伪的实用方法与技巧。
互动环节中,陈根远先生就现场以及线上听众的提问作出详细解答,回答了官印与私印的使用、普通石碑的历史意义、昆仑刻石的学术价值等问题。印章不仅是中国政治文化的象征,更通过文人篆刻成为中华文明的艺术载体,此次讲座使公众感受到印章艺术在方寸之间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进一步领略印章承载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字演变以及艺术审美的深厚内涵。(投稿部门:科研工作部;撰稿人:杨以恒;初审:杨效俊、王洪;终审:庞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