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文博讲坛”邀孙华先生解读商代古蜀文化
时间:2025-08-15

8月15日上午,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我馆承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讲座“文博讲坛”第62期在陕历博社会教育部二楼报告厅和线上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是我馆策划实施的“吉金·中国”展览配套系列讲座“青铜文明与早期中国”的第十四讲,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先生,以《从西土之外到西土之人——四川盆地商代前后文化的变迁》为题进行讲演,我馆馆长庞雅妮主持讲座,200余位听众现场听讲,超过5.2万名线上听众通过我馆融媒体中心、文物陕西、陕西日报群众新闻、陕西广播电视台、知网学术大讲堂等多家媒体平台观看讲座直播。

孙华先生首先梳理了四川盆地古蜀文化的三个发展时期:三星堆文化时期、十二桥文化时期和巴蜀文化时期。他指出,三星堆文化前期主要继承二里头文化的传统,后期则通过长江中游接受了商文化青铜技术和艺术;十二桥文化时期古蜀文化与关中平原的周文化联系密切,青铜器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青铜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巴蜀文化时期受楚文化等外来因素影响,青铜器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制作之精前所罕见。接着,孙华先生重点阐释了商代前后中原与四川的文化关联,强调三星堆青铜器早期受到中原二里头文化影响,晚期又受到中原商文化影响。他认为,三星堆青铜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原生文明,而是在中原青铜文明影响下形成的次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是子体与母体的关系。最后,他以宝鸡渔氏墓地出土器物为例,分析对比宝鸡渔氏与三星堆-金沙古国的族系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四川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在青铜技术和艺术发展上的交流与联系。

互动环节中,孙华先生就现场以及线上听众的提问作出详细解答,回答了三星堆造像艺术的演变、三星堆青铜原料的来源、古蜀文化的文字体系等问题。此次讲座以丰富详实的考古资料、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公众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投稿部门:科研工作部;撰稿人:杨以恒;初审:杨效俊、王洪;终审:庞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