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由我馆主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讲座“历博讲坛”第122期在我馆社会教育部二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是我馆策划实施的“吉金·中国”展览配套系列讲座“青铜文明与早期中国”的第十一讲,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怀颖先生,以《近年来夏商时期考古新发现与新趋势》为题作讲演,我馆馆长庞雅妮主持讲座。本次讲座为线下讲座,文博单位、高校师生、社会人士等200余名听众现场听讲。
常怀颖先生首先强调考古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具有重要意义。然后,他依次介绍了夏、早商、晚商时期代表性的考古新发现。他以“街区制”作为切入点,对二里头遗址、瓦店遗址、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碧村遗址进行了详细介绍,用此类结构相近、构建技术理念相似、年代接近的石城,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北方模式的共性。常怀颖先生对早商时期郑州商城遗址、钟村遗址,晚商时期殷墟遗址、寨沟遗址、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应用多学科合作,阐释了铜器生产作坊、初具雏形的礼仪制度、各地域间的文化物质交流,以及地方政治实体的独立性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共同展示了真实的商代社会。最后,常怀颖先生对三代考古的新趋势进行了重点探讨。他认为对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探索和认知细化仍是工作重点,不同体系和地区的考古学名称会在年代学和面貌认知达成共识后逐步走向统一,各地理单元中跨区域的流动和互动值得更多关注。同时,他认为对夏商社会的描述性认知会因多学科合作带来突破性进展,对不同遗址间的近似现象进行宏观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比较将有利于相关理论的构建。
互动环节中,常怀颖先生就现场听众的提问作出了专业解答,回答了夏商时期的断代问题、商周王朝更替的原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分析等问题。此次讲座对近年来夏商考古的新发现进行了细致分析,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夏商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与文化特征,不仅让公众认识到考古学与多学科联合攻关发展的新趋势,也进一步感受到中国青铜文明在人类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卓越成就与独特贡献。(投稿部门:科研工作部;撰稿人:杨以恒;初审:杨效俊、王洪;终审:庞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