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历博讲坛”邀牛世山先生解读多元视角下的的商文明
时间:2025-04-22

4月22日上午,由我馆主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讲座“历博讲坛”第121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二楼报告厅和线上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是我馆策划实施的“吉金·中国”展览配套系列讲座“青铜文明与早期中国”的第十讲,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牛世山先生,以《中心与四方:商文明的多元视角》为题作讲演,我馆馆长庞雅妮主持讲座,100余位听众现场听讲,超过4.7万线上听众通过我馆融媒体中心、中国文物报、文物陕西、陕西日报群众新闻、陕西广播电视台、知网学术大讲堂等多家媒体平台观看讲座直播。

牛世山先生的讲座依托丰富翔实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以多元的视角对商文明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他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一、商的兴起与王都的迁移。主要包含商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初级王国与高级王国阶段的差别、社会的分层与等级等内容。二、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他以殷墟的考古成果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商文明中心辐射四方的多元格局。通过介绍“国、都、邑、聚”的聚落等级体系以及商朝的迁都历程,揭示了殷墟作为“大邑商”的独特地位。从建筑、墓葬、手工业、饮食等多个角度,通过举例宫殿区四合院建筑群、西北冈王陵区祭祀坑、孝民屯铸铜作坊等考古实证,详细探讨了商王朝在高级王国阶段发达的社会结构和显著的文化特征。他指出,殷墟是商王朝的权力中心,通过青铜礼器、玉器、甲骨文等物质遗存构建起了规范化的礼制体系。三、汇聚与辐射。他对殷墟遗址、商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关系也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借助考古材料剖析了商文化对外辐射的扩展路径,深入探究了商王朝内、外服制政治地理架构的形成过程。四、商周革命。他从周人早期历史、商周天命观的差异、商周之战的性质等多个角度解读了商周革命,分析商周王朝更替在国家治理政策、礼仪习俗以及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与影响,进一步强调了族群融合与文化交流推动历史传承与发展。

互动环节中,牛世山先生就现场以及线上听众的提问作出详细解答,回答了良渚遗址出土权杖是否受欧洲草原文化影响、顾颉刚先生层累说的观点对于现代考古和历史学的指导意义两个问题。此次讲座呈现了多元视角下商文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仅让公众认识到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辉煌文明、国家政治形态以及技术水平,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独特风格。(投稿部门:科研工作部;撰稿人:杨以恒;初审:杨效俊、王洪;终审:庞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