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和我馆主办,四渡赤水纪念馆承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区域协同创新视域下的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习水举办。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史静一,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习水县委书记常文松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习水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罗霞主持。来自区域博物馆专委会会员单位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百余人参加会议。
刘曙光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筹备充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会议主题回应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中对中小博物馆的提升计划和要求。他对全国中小博物馆的数量、比例、地域分布、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比例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中小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占比高,但等级博物馆数量少,说明我国博物馆发展面临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他认为,中小博物馆的生存状况、发展水平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影响我国博物馆强国建设的重要因素。
中小博物馆应正确认识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殊性,要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博物馆文化认同。同时,中小博物馆应在重视藏品、展览、研究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回应社会和时代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关注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使博物馆的工作与社会产生良性互动。
主旨发言环节,6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进行发言。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认为博物馆要坚持多样性发展、差异化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强调“红色展览”的策划更需要突出“见人见精神”的传播价值以及如何由内及外、从视觉到心理,实现从物到人的叙事转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峻回顾了国内外流动博物馆的发展简史以及广东、四川、新疆、内蒙古四地的流动博物馆运行模式,并对流动博物馆的性质、业务边界、运营方式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瑾介绍了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革命主题展览的发展现状,她认为历史类博物馆应从嵌入理论视角将本馆展陈基本历史脉络与革命文物主题展览互构互融,生成涵化关系共同体,从复调叙事理论范式下鼓励不同时段的“革命”历史交流对话,形成显隐交互的多线条历史演变关系网络中的中国旋律与格调,凝练出众声合鸣的革命情怀与历史情怀,充分展现博物馆(纪念馆)在筑牢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价值与意义。郑州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玲认为新中国初期大量新建的革命纪念馆呈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革命形象,为成功建构政治文化认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刘军介绍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发展历程,并从七个方面展示了该馆如何践行“守正创新抓业务、强基固本闯新路”的发展理念。
分论坛环节,21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协作与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和“博物馆弘扬革命文化的探索和实践”两个分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内容涉及藏品价值挖掘阐释、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文化传播、队伍建设、品牌塑造等多个方面,为未来中小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以及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此次会议是区域博物馆专委会自2022年9月扩容后的第一次年会,会议规模和参会人数创历史新高。与会专家学者在分享前沿理论和动态的基础上,为新时代中小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探讨了新方案,有利于推动中小博物馆的观念创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年会期间,区域博物馆专委会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召开了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听取了专委会2022-2023年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部分会员单位关于变更专委会任职人员的申请;审议通过了关于吸纳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6家单位会员及增补6名委员的决定。同时,会议还就专委会2024年的工作设想与委员们进行了充分交流。(投稿部门:科研规划部;撰稿人:梁敏;审核人:杨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