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历博讲坛”邀邓淑苹详解中国玉礼制的史前探源
时间:2022-06-28

6月27日下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的第88期“历博讲坛”,暨“玉器与早期中国”大型原创展览配套学术讲座第十四讲在线上顺利开讲。陕历博副馆长庞雅妮主持讲座,特邀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苹女士,以《曙光中的天人对话——中国玉礼制的史前探源》为题讲演。讲座直播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官方微博、B站,文物陕西微博、中国知网4家平台播出,收获网友近10万点击量,截止发稿这一数字仍在攀升。

邓淑苹女士首先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两重视角解析本次演讲主题“曙光中的天人对话”和“中国玉礼制的史前探源”。随后,讲座从生态环境、玉石矿源两方面论证史前不同信仰原生性玉文化的产生,兼及次生玉文化中心特征。邓淑苹女士认为距今600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形成“瑞玉”系统,有华西和华东之别;距今5500年前,“祭玉”盛行,存在华西“天体崇拜”和华东“物精崇拜”两种用玉理念,在此基础上,她详细梳理了华东物精崇拜因子和华西天体崇拜因子的流变。她强调,在距今5500至5000年前、4700年至4300年前、4200年至3700年前这三个时间段内,史前用玉在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先后发生过“物精崇拜”“天体崇拜”“神祖灵信仰”三次社会上层的交流,此后,用玉理念又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次更替变化,最终通过统一的玉礼制融合四方形成汉代与汉族。她还将中国早期玉礼制的探源研究概括为“连续与断裂”,并寄希望于今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

讲座最后,邓淑苹女士回答了听众有关玉柄形器、璧琮组合、史前用玉中心之间的互动等提问。此次讲座,主讲人通过梳理史前不同生态、不同思维信仰所孕育的玉礼器是如何发展演变成《周礼·六器》中所记载的玉礼器,不仅增进了公众对中国玉礼制的理解,还更好地帮助公众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投稿部门:科研规划部;撰稿人:胡中亚;审核人:杨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