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陕北长城破坏严重 多次因建筑用地被部分推倒
时间:2016-12-01

2012年09月17日 来源:陕西日报                        



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陕北长城遗址。庄晨阳 摄

提起长城,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绵延不绝的八达岭长城、气势威武的居庸关、山海关等,其实,在陕北的山峁沟梁上和沙漠黄土里,也横亘着中华民族的长城“龙脊”。不同朝代在此筑造的长城见证千年塞外变迁,随着时代的推移,或埋没沙海,或残缺不全。陕北长城,需要给予更多保护。

陕北长城资源丰富

为摸清我国长城“家底”,2007年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对长城进行测量。今年6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参与这次长城资源调查的西北大学教授、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段清波评价:途经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03个区县,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43721处的中国历代长城,无疑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军防体系最复杂、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文化遗产类型。

我省是长城遗迹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又以榆林市分布最多。榆林市境内的长城主要分布于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六区县,分属秦长城、魏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

在府谷县麻镇杨家峁村的山梁上,一段连续的长城遗址轮廓非常清晰,高低蜿蜒,墙体高2.4米,路边一块石碑“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赫然醒目。这是榆林市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之一。

榆林现存长城遗址多为明长城。明长城在陕北有两条,即“大边”和“二边”。“大边”长城就是现在地图上所标的长城,明成化十年兴筑,后来经过再修和重建,东北起自黄河西岸,向西南行至定边,全长561公里。“二边”长城位于“大边”长城以南,与之并行,早其一年修筑,全长571公里,现大多已毁。

榆林在明代属延绥镇辖地,被列为“九边重镇”之一,这里的明长城是延绥镇防区的边防军事工事,主要是为了防御河套地区的蒙古骑兵。榆林境内明长城所经区域多为高山险隘之地,墩台、烽火台等建在高处便于传递军情,而那里现在大多都有中国移动、联通等通讯信号的发射塔,让人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建造智慧。

榆林很多地名多以“堡”命名,归德堡、波罗堡、高家堡等,这其实是长城沿线营堡的遗存。经考古人员多年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史传的明长城“三十六营堡”实际上是45座营堡。

作为明长城连绵不断的复杂防御体系,这些营堡都位于大边长城和二边长城之间,每座营堡负责一段墙体和相关墩台的望攻守任务。但考古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营堡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性机构。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边防小镇,城里的军人是主体,但还有一些军人的家属,相应的有学校、宗教场所等,还有一些贸易活动。所以营堡是边防上的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说。

残垣断壁取代雄壮威严

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有一个叫做“十八墩”的地方,这里长城墩台分布众多,但是大多残缺不全。“这些墩台表面原先都是有包砖的,解放初期当地的老百姓就地取材,取墩台和长城墙体上的砖和土用于垒炕盖房。”榆阳区文体事业局书记刘启俊说。

榆阳区的建安堡很有名气,《东邪西毒》、《大秦腔》等影视作品都曾在此拍摄,这也是长城线上保存的比较完整的一座营堡。

建安堡不规则的四边形中有30多户人居住,还有一些村民的口粮地。堡内略显破败,窑洞上的砖又宽又大呈青色。“这都是老人们当年盖房时从城墙上取下来的,现在城墙上早没砖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虽然相比其他营堡,建安堡的保存情况还比较好,但是这里也只剩一座土城和三座残存的城门,城墙墙体也是残垣断壁,任凭风吹雨打。村民告诉记者,经常会有人来堡子里看,但大都以遗憾的感叹离开。

长城横亘陕北两千多年,而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两位国际友人的记录说明今昔变化:

1908年,克拉克在他的探险手记中这样描述榆林境内长城:这里的长城是一个又一个低矮的土墩,它们连成一条线,每隔大约300英尺就有一座烽火台,因此这里土长城的走向非常清晰。有些烽火台至今十分完好,令人赞叹不已。

2005年,多次考察长城全程的威廉·林赛第二次考察陕北长城后写道:新旧照片对比陕西境内的长城,充分证明长城的确变了:高变低了,长变短了,宽变窄了,有些长城已经从地面上完全消失……

陕北长城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造成。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洪灾、流沙、风雨侵蚀、植物生长、啮齿动物破坏等;人为因素主要有交通及其他工程建设、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不当开发利用、不按原状修缮等方面。而目前人为的因素则给长城带来了大量毁灭性的破坏。

记者从当地文物部门了解到,解放初期修建榆神公路时,有一部分就是将长城墙体铲平修建公路,而有些墙体因为公路通过也是被拦腰截断,而近些年新建的高速公路也是多次穿越长城。

如今行走在残垣断壁的长城沿线,古时雄壮威严的万里长城变得佝偻脆弱,在各种煤矿企业、现代化建设身边它显得弱不禁风,在以前的媒体报道中就多次看到因为建设用地需要而推倒一段长城的事情。

长城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保护长城的陕北努力

1984年邓小平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修复长城的热情。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榆林市的一些民间力量也捐资修复了长城沿线的个别墩台,但这其中也出现了用红砖水泥砌墙、改变了历史原貌的尴尬。

2009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段明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立项,省文物局将其列为重点项目。截至目前,榆阳区牛家梁至芹河段明长城保护加固工程、长城镇北台款贡城保护加固工程、明长城榆阳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等示范性保护工程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

与此同时,长城保护和修复之路,也是任重而道远。一位基层文物工作者告诉记者,长城保护国家层面特别重视,但是到了市县一级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任务,对长城保护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长城沿线各级政府对长城价值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亟待提高。

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历代长城,其保护和管理的难度、复杂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土长城保护的任务紧迫,一方面我们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