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三秦都市报专题报道] 客使图揭示大唐外交盛况
时间:2016-12-01

三秦都市报三秦文博专版

一千多年前盛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国力强盛,社会开明开放,四夷来朝……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仅开阔了国人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国人的经济文化生活。

如今,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的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往来的著名图像资料——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客使图》,生动再现了千年前大唐的对外交流。那么,画面上表现的是怎样的场景?那三位唐代官员的身份是什么?还有,那三个外国人都来自哪里……这幅画中人物几乎与真人一般大小的巨幅作品,自出土面世以来,围绕画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一直在不断的争议中研究探寻答案。

42年前的惊世发现

1971年10月的一天,当考古学家擎着灯光首次进入章怀太子墓时,立刻被位于墓道中部东壁的一幅色彩绚丽、气势恢宏的画作所吸引。这幅壁画高185厘米,长247厘米。图中有三位是中国人看上去像是当官的,另三位看上去则像是“老外”。画中人物皆有真人大小,充满了神秘感。

章怀太子李贤是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子。他自幼容止端雅,聪明伶俐,是高宗的最爱,在长子李弘太子位被废,又被母亲以药酒毒杀之后,高宗自然提拔他为太子,并以良臣辅弼,让他多次监国。高宗爱李贤,但武则天却对他不满意。他先是以谋反罪被废为庶人,被贬巴州,过着苦楚的生活,两年以后,李贤终于被武则天派遣的酷吏逼令自杀。他那首《黄台瓜辞》中,一个整天忧心忡忡仍不免死于母亲之手的悲剧王子的形象,恍然若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报蔓归。”公元684年,32岁的王子被葬穷乡僻壤的巴州,直到中宗复位,才将其以雍王的身份,陪葬乾陵。公元711年,睿宗把李贤与刚刚逝去的王妃房氏于乾陵合葬,并被追封为章怀太子。命人将墓葬甬道以后的壁画重新进行了绘制,他希望可以通过对王子生前瞬间轻松自由的刻画,来慰藉他波折悲戚的一生。

“章怀太子墓中共出土了600多件随葬品和50多组壁画,壁画内容主要取材于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题材丰富,有出行图、仪仗图、马球图、客使图和众多的侍男侍女等,生动再现了李贤生前奢华的生活以及太子监国时期的威仪。”唐墓壁画研究专家程旭博士称,出土壁画构图完美,色彩绚丽,场面宏大,生动逼真,堪称大唐绘画佳作。

专家破译壁画谜团

章怀太子墓道东西壁均绘有《客使图》,其中以东壁《客使图》尤为突出,是唐墓壁画中之精品。专家通过研究认为,东壁这幅《客使图》描绘的是唐朝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确切地说,是中宗皇帝为其兄雍王李贤迁葬时举行盛大的“发哀临吊”的场面。壁画上的三位中国官员很可能是鸿胪寺的长官卿与少卿,也有学者依据袍服颜色推断这三人为四至五品官员。他们穿着初唐时的朝服,头戴介帻,外加漆纱笼冠,身着阔袖红袍,白裙曳地,腰悬绶带,足蹬歧头履,气度沉稳,雍容自若。手中执有笏板,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谈事宜。另外三人为异域使者,他们拱手躬身,毕恭毕敬。

这三位“老外”使者究竟来自何方?专家学者将其容貌、服饰与文献记载对照,做出以下推断:为首那一人,秃顶,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身穿翻领紫袍,腰束带,足穿黑靴;似为东罗马人。中间一人,面庞丰圆,须眉清晰,朱唇,头戴尖状小冠,冠前涂红色,旁插双羽,身穿宽袖红领白短袍,下穿大口裤、黄皮靴;学者们对他的国籍有不同解释,代表性的说法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使节。最后一位,头戴翻耳皮帽,圆脸,身着圆领黄袍,腰束黑带,外披灰蓝大氅,下穿黄色毛皮窄裤、黄皮靴。学者们普遍推测认为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室韦族或靺鞨族的酋长或使者。依据是《旧唐书》的《室韦传》和《靺鞨传》均记载该民族普遍畜养猪、犬等,并以其皮做成衣服,这与图中的冠帽服饰特征颇为吻合。此外,北魏至隋唐之间,靺鞨与室韦向中原王朝遣使朝贡始终不绝,尤其是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不仅朝贡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人员的往来也与日俱增。因此,唐中宗为其兄雍王李贤进行迁葬时,两族酋长或使者极有可能前来出席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