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三秦都市报专题报道] 唐人“端午赠扇”惹火扇子产业
时间:2016-12-01

三秦都市报三秦文博专版

新闻提示

风姿绰约、神态怡然的宫女,手持团扇,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行在红花绿树间......如此养眼的美景,唯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里珍藏的绝世壁画中,方能一饱眼福。

那么,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除了引风纳凉、遮尘蔽外,这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的小小的扇子,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功用?在它的背后流传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当您步入珍藏瑰宝的唐代壁画珍品馆,在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前驻足欣赏,让思绪插上翅膀,穿越时空的那一刻,答案就在那里!

唐太宗端午节为何给大臣送扇子

"《执扇宫女图》出土于唐懿德太子墓,高166厘米,宽129厘米。画面正中绘有一棵小树,树下散落着嶙峋的山石,在树的两侧各绘有一宫女,两人手持长柄团扇相对而立。"据专家研究,这两位宫女可能就是太子内官掌筵管辖下的侍女。

在唐朝的时候,端午这一天皇帝要给大臣们发放夏令用品,其中当然少不了扇子。同时过节嘛,也要拿扇子做道具,玩点小游戏。《唐会要》中记载,贞观十八年端午节,唐太宗就把两把自己亲笔签名的"飞白扇"赐给了长孙无忌和杨师道,并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当然对于大部分文武官员来说,他们是没有机会得到这种御赐限量版扇子的。

那么,唐太宗给重臣赠扇,仅仅是为了让其纳凉吗?当时的唐太宗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特别热衷传而久之的书法"飞白书"。这种书法是汉朝文学家蔡邕发明的,他从工匠用扫把蘸石灰刷墙得到启发,独创了黑中隐白的笔道,这就是"飞白书"。唐太宗习练这种书法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书史会要》有"太宗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的评价。由此推测,端午节时唐太宗送给长孙无忌和杨师道扇子,重要的其实不是扇子,而是扇子上的飞白书,这实际上寄托了唐太宗对大臣弘扬古风、以增美德的希望,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只是为了降温。

这一推测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前后的举动相当吻合。唐太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从古代书籍中寻求治国良策,同时反思自己的言行。贞观十八年前后,他常常用古代的经典和大臣们辩解,很多时候让大臣们不知所出,无言以对。《资治通鉴》曾说:上好文学而辩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唐太宗丰厚的文学功底和旁征博引的雄辩口才,常常让很多大臣下不了台阶。散骑常侍刘洎为此还特别上书劝谏,反对唐太宗引征古事以排解众议,希望他不要为了个人兴趣爱好而自伤身体。唐太宗书写飞白书答道:"没有思考则无法治理臣下,没有言语则无法表述思虑,近来议论国事,过分烦苛,高傲轻视他人,恐怕即由此产生,至于心神,则不是由此劳顿。如今听到你的直言,当虚心改正。"

由此可知,唐太宗所说的"庶动清风"中的清风二字,其实有着两重含义,表面是"清凉的风",引深理解就是清风的另一个意思"清慧的风化",用白话说,清风就是指古代优秀的风俗文化,这与"以增美德"四个字是前呼后应的,也是一语双关的。

唐朝过端午皇帝送宠臣纸扇,还有签名。老百姓没这么阔绰,不过相互之间也要送几把蒲扇意思意思。《金门岁节记》中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这种习俗很快带动了扇子产业的迅猛发展,甚至在端午前会出现巨大的扇子市场,其壮观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现代人在酷夏来临之前去家电城抢购空调。李淖的《秦中岁时记》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端什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

如今人们过端午,也就是吃吃粽子、划划龙舟,早已经把扇子的事情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不过从现代生活来看,在电扇和空调的挤兑下,扇子已经没有一点市场了。宫女手中的"扇子扇子""其实是古代捕猎工具

"从形状上看,仕女所持之物外形有点像长柄圆扇,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扇。但令人疑惑之处是,同墓壁画中,既有长方形扇,也有圆形扇子,皆未加包裹,何以此物独珍,特加包裹?同时,扇有仪扇与实用扇之分,此处宫女所持物,其形既不同于仪扇,也不同于实用扇。因此,这件器具,究竟什么结构,其名目与作用如何,均成疑问。"对于唐墓壁画中的"扇子",考古专家秦建明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这"长柄扇子"其实是古代捕捉猎物的工具"毕罕"。

古代为了获取食物,人类发明毕、罕这两种工具,当进入农业文明后,毕罕又成了少数狩猎者的利器。当更加发达的农业时期到来时,它们在农业区域已经基本被历史淘汰了,但却有一些闲适之人依然运用着这些工具,作为玩具而保留了下来。《水浒传》中的高衙内,没事便领一群随从闲汉,拿着弹弓、吹筒、粘竿,游荡于郊外林间。这几样,都是捕猎之具,粘竿结构不详,也许亦为罕类。笔者儿时,便玩过用套来的蛛丝为网,去粘捕昆虫。从这一点看,罕有点像扇子中的团扇,不过团扇是用纸或绢为质,用来扇风,而罕则以网为质,用来捕捉鸟兽昆虫。中国古代常常绘有美女扑蝶图,现代也表演用扇扑蝶的节目,如《采茶扑蝶》。扑蝶时,手中就拿的都是扇子,但用扇子扑蝶并不容易,扑上也基本成了破烂的死蝶。只有用罕,才能扑到鲜活完好的飞翔昆虫。所以,以扇扑蝶,也许是宫女模仿用罕扑蝶的游戏。

毕罕后来又成为帝王的特殊仪仗,左毕右罕,出现在帝王的车驾与礼仪排场中,代表帝王操持着生杀大权。反映在天象中的毕罕,早在先秦已经出现,说明其作为仪仗历史已经很长。"古代的太子,身份是未来的帝王,其出行和典礼的仪仗排场,等级规模仅次于帝王,所以,唐代的懿德太子也可能拥有毕罕这种仪仗。"秦建明说,懿德太子墓壁画间出现的宫女,手持器物,虽然上部包裹有布帛,不知其中结构,但其状类毕罕,很有可能即为仪仗毕罕。据此推测,其外包裹布帛,是一种威而不用的象征。也许,帝王墓葬中的壁画,会绘出真正的毕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