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端午节,这个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不仅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更是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狩猎纹高足银杯不仅是古代狩猎文化的缩影,更是银器工艺的巅峰之作。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与龙舟、粽子等元素紧密相连。而狩猎纹高足银杯上精美的狩猎纹饰,恰好与端午节的竞技精神相呼应。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陕西历史博物馆“华夏宝库”团队推出“银辉猎影?狩猎纹高足银杯”数字文创产品,通过这款数字文创产品,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欣赏和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光芒!
发售详情
产品名称:银辉猎影·狩猎纹高足银杯
发售时间:2024年6月7日 10:00
结束时间:2024年12月7日 16:00
发售定价:36元/份
发售数量:2024份
本款数字文创产品将保留1份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平台预留100份用于后续平台活动,华夏宝库所发行的数字文创产品均有官方授权。
文物原型档案
【名称】:狩猎纹高足银杯
【时期】:唐
【类别】:金银器
【等级】:一级文物
【尺寸】:高7.3厘米,口径6厘米,重101克。
【出土地点】: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文物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第四展厅《大唐遗宝-- 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文物介绍
银杯整体造型优雅而大气,捶击而成,平錾花纹,通体以鱼子纹为底。敞口、圆唇、深腹,腹底部略向内斜收为小平底,平底下连接一小平盘,盘下为喇叭形高足。杯口沿下有一周突棱,高足中间有一圈突起的高棱。
最引人注目的是银杯上的狩猎纹饰。这些纹饰栩栩如生,在花草、树石等纹饰的掩映下,展现了四位头戴幞头、身着窄袖长袍的猎手正在追逐猎物的激烈场景:其一,狩猎者乘马飞驰,侧身后转,张弓射击正在奔逃的豕猪;其二,奔马上的狩猎者也箭在弦上;其三,狩猎者骑马奔跑,正在回首四顾,寻找猎物;其四,狩猎者奔驰在马背上,弓张箭发,射中了一只拼命逃窜的小鹿。
价值内涵
狩猎图案作为装饰元素在中国拥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早在战国时代的铜器、汉代的石刻画像以及魏晋时期的砖画中,狩猎场景便已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进入唐代,由于开国皇帝的母系背景与突厥族有关,宫廷生活中融入了显著的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特别是对狩猎活动的热衷。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曾表达过他对狩猎的极度热爱:“我宁愿三日不食,也不能一日不猎。”这一喜好同样体现在唐代的狩猎纹银杯上。这件银杯上的狩猎图既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帝王的狩猎生活,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服饰、武备以及审美情趣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杯的制作采用了捶击、焊接、铆合、抛光、錾刻等技术,反映出唐代高超的制作技术。其纹样中的人物、服饰、内容,均是唐代典型的装饰风格。高足杯的造型明显受西方拜占庭风格的影响,从中也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
创作呈现
“银辉猎影·狩猎纹高足银杯”数字文创产品在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的“狩猎纹高足银杯”基础上进行了二次设计,设计者对银杯外壁的狩猎纹饰进行了局部艺术创意,巧妙地运用了光与影的效果,通过光影走线点亮的变化,使其纹饰立体感更强,让狩猎纹饰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授权方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馆藏珍品文物170余万件,收藏着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民国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各类物证等珍贵文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尤以历代陶俑、商周青铜器、汉唐金银器以及唐墓壁画最富特色,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