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文版
【讲座视频】文博讲坛第34期
2019-11-19
讲座题目: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主讲人:
杜晓帆
讲座摘要:
自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30多年。随着今年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中国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和“良渚古城遗址”在大会上通过审议,双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拥有55处世界遗产,成为世界遗产总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加入《公约》以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观念到实践经历了变革。我们看待世界遗产体系的目光从不解到贯通、从质疑到交融,这个过程本身即是一段双向影响、不断深化的认知之路。它可分成三个阶段:对世界遗产价值体系的学习阶段、价值的冲突和理念的表达阶段以及中国探索对国际理念的融合与推动阶段。

同时,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今天世界遗产大国的转变。世界遗产始终是中国向世界表达价值观,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舞台。世界遗产体系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了中国遗产保护观念的转变,今天的中国也有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为世界遗产保护作出贡献,事实上中国也已经在这么做。无论是柬埔寨吴哥窟保护工程、“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跨国申遗,还是未来可能在非洲开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中国都希望通过世界遗产的平台,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对话,为促进全球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主讲人简介:
杜晓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在元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特别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主要著作有《乡村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研究》《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4?隋唐》《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东亚纸质文物保护与传统造纸》,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多篇。承担过多项UNESCO国际合作项目,并主持国家、省部委的多项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