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文版
陕西历史博物馆2023年出版物(共16册)

1.侯宁彬、谭前学:《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文物集成》,陕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

全书29万字。本书参照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体例,全面系统整理研究了西安何家村窖藏文物发现的情况、价值、意义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全部近千件何家村窖藏文物,主要按照文物材质分类编排,分为金质类器物、银质类器物、宝玉琉璃类器物、货币类遗物、矿物类遗物等六部分,重点介绍文物本体的情况,突出窖藏的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同时也尽可能多地提供了器物的局部和细节,填补了何家村窖藏长期以来没有发掘报告的空白,其中大量重要的文物是第一次全面、完整的展示,为何家村窖藏文物及唐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更广博、更翔实的资料。

2.庞雅妮:《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3年10月。

全书67.2万字。本书为“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览同名图录,通过六篇前沿学术论文、四百余幅文物高清图片、明白晓畅的叙述语言,逻辑清晰、脉络清楚地展示了史前玉器视角下的古国时代,分析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社会的阶层分化以及社会管理权力的运行等社会复杂化现象。玉器文献目录部分收集了展览涉及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史前玉器,包括发掘简报、考古报告及相关资料,以满足读者对原始资料检索的需求。

3.陕西历史博物馆:《2019-202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上、下),三秦出版社,2023年3月。

全书42.2万字。本书由7部分构成,分别为序言、观众调查概述、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调查、“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观众调查、“唐代壁画珍品馆”观众调查、其他主题观众调查及未来展望。报告汇集了2019—202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旨在全面了解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和期望。

4.步雁:《解说陕历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

全书43万字。本书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常设陈列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梳理,深度解读了其中的珍贵文物信息,全方位、系统化地为广大读者重点介绍了陕西古代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明成果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通过基础信息、完整信息、拓展信息三大模块,由浅入深地带领读者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5.庞雅妮:《何家村遗宝里的大唐风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

全书28万字。《何家村遗宝里的大唐风华》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工作者们对文物的别样讲述。全书以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珍贵文物为引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一句句诗词、一件件器物,在他们的笔触之下,有关唐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军事、外交、饮食、妆饰、乐舞的多个側面得以重现。故事内容丰富充实,从各个方面反映大唐的风华,在文物的描述中融入大量的诗词,从文物一窥唐代的浪漫色彩。让读者的“大唐之梦”不再飘渺悠远,品一句诗词,鉴一件珍宝,拾一段历史。

6.庞雅妮:《彩陶中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策展笔记》,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全书20万字。本书记录了创作团队将学术性较强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转化成博物馆展览的全过程。全书由前言、导览、策展解读、展览评价四大板块构成,旨在以彩陶视角解读“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的早期阶段,以策展人身份讲述展览策划与实施关键环节的亮点故事,全方位为读者呈现展览的“台前幕后”,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本书旨在从策展思路、设计理念、策展人制度及学术贡献等方面为考古研究成果的博物馆展示与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7.路智勇:《金缕瑞衣: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丝绸考古及科技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23年1月。

全书64万字。本报告为有关法门寺丝绸文物研究的系统专题报告,全面系统研究法门寺丝绸材质工艺研究成果,除织物组织工艺,装饰纹样,服饰形制的研究外,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法门寺丝绸蚕丝纤维及其附属的染料,捻金线,金箔贴饰等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为研究唐代纺织科技与纺织艺术的重要成果,为开展唐代科技,文化,艺术,经济,佛教研究提供全新的资料,同时为开展其他时代和其他文化丝绸与中国唐代丝绸文物的系统对比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8.张正:《出国境文物展览的策展实践与思考》,长春出版社,2023年6月。

全书33万字。本书以作者在2003--2023年间从事文物出国境展览的工作实践而编写。全书共五章32节5个附件,分析外展工作特点及基本工作要求,介绍中方在出国境文物展览中涉及的各项工作的流程和操作要求,探讨如何确保展览和展品安全,特别是如何选择外方合作伙伴,如何进行展场考察,目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外展工作的发展方向等事项,汇集了2018—2019年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展览的工作资料作为一个展览案例。另外有5个附件,涉及展场设施报告、展场考察、文物包装运输、外方展览宣传及外方的策展方案。

9.张维慎:《沙苑子文史论稿》,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

全书75.6万字。本书是作者10年间(2013-2022年)学术论文的汇总,包括文物研究、古代礼俗研究、唐人疾病研究、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读书札记、书评7个部分,尤其是前四类的多篇论文具有一孔之见,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10.周天游:《周天游学术文库》,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

全书48万字。本书收入1978—2020年前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为限。以代表本人学术方向和特点出发,论六分秦汉史研究总论、泰汉史专题研究、史学史和文献学专题、考古与文物考订专题、序跋类、学术综述六大部分。原文一般不加修订,基本保持原貌。以《周天游自传》收尾。

11.邵小龙:《未来以来:智慧博物馆文集》,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

全书94.8万字。本书是对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和智慧化建设中指导体系、实践经验和未来设想的作者个人三十年(1991—2021年)的文集汇集。本书分为理论、方案、实践和所思四个部分。理论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在博物馆的引入和思想(21篇)。方案部分是多年来对于博物馆发展的规划策划(21篇)。实践部分是指项目的实施和效果展示(22篇)。所思部分是在博物馆建设中的思维、探索、设想和体会(17篇)。

12.《文博》2023年1-6期,《文博》编辑部,2023年。

本刊为为双月刊杂志,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全年出版6期,常设栏目有:发现与研究、探讨·争鸣、史迹考述、文保科技、宗教视阈、博物馆天地、遗产保护等。

13.《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8月。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旨在深入挖掘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考古、艺术的“新资料”和“旧材料”,提出“新问题”,复原丝绸之路上跌宕起伏、有血有肉的历史。本辑为“粟特研究专号”。

14.《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书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相关领域,彰显学术,打造学术精品,弘扬丝路文化。在资政方面,从文化建设和历史推介入手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丝路研究帮助社会各界认识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具有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精神的响应。在育人方面,围绕丝路文化研究,探索交叉学科建设模式,建立专业协同机制,整合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民族学以及艺术史等多学科的研究优势,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

15.《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第30辑,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23年。

收录文章47篇,全书共66.6万字。涉及史学论坛、考古文物研究、馆藏精品、博物馆学、历史地理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碑石墓志研究、简牍与典辑、随笔札记、学术博览、书评等内容。

16.《陕西历史博物馆年鉴2022》,三秦出版社,2023年12月。

本书系统记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2022年度的重要时事、工作动态、文献与统计资料,是一本按年度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包含综述、党建工作、管理与保障、安全保卫、科研学术、藏品管理、保护修复、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信息资料、对外交流、文化产业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