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文版
《文博》2024年第1期介绍


《文博》创刊于1984年,是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考古学类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扩展版)、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拥有多层次的读者群体。

《文博》以保护、研究和宣传人类文化遗产为宗旨,关注国内外考古与文物新发现,广纳学术和艺术百川,提倡人文关怀,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常设栏目有:发现与研究、探讨•争鸣、史迹考述、文保科技、宗教视阈、博物馆天地、遗产保护等。

《文博》2024年第1期(总238期)现已出版,欢迎订阅关注。


本期目录及摘要: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 2023 年度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 年 5 月至 12 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清理了坊墙、院墙、路面、排水沟等遗迹,并解剖了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排水沟、十王宅院墙墙基。本文即是对 2023 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陕西西安唐戴至德夫妇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摘 要:2019 年 7 月至 10 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郭杜街道任家寨村南发掘古墓葬2 座,其中编号为M1 的墓葬为长斜坡墓道五天井土圹砖室墓,出土器物50 件(组),其中有墓志 2 合,确定墓主为唐代宰相戴至德和夫人博陵崔氏合葬墓。

唐戴至德夫妇墓壁画研究      郭 昕

唐戴至德夫妇墓所出土壁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仿木作平闇式天花,内填石榴样宝相花,其风格与同时期高品级墓葬和莫高窟顶藻井壁画相似,或与当时崇佛有关;第二类列戟图,列戟数量多于其品级所享,可能与特赐等原因有关;第三类仪卫图,仪卫人数超越规制,其原因可能与列戟图相同,亦或是高宗时期仪卫人数多于《开元礼》之规定。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辛 龙 

唐长安城崇仁坊位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与皇城之间,与东市对角相望。初唐和盛唐时期,除了寺观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高官贵族在此居住。开元年间,礼会院的设立使崇仁坊的里坊空间开始发生改变。中晚唐以后,崇仁坊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进奏院、旅舍,商业活动尤为兴盛,出现突破里坊空间和时间的夜市。此时,除了寺观的延续,仍有新的高官贵族宅邸,但数量骤减,已不占主要地位。

香港考古早期发展综述(1928—1976)      计巍巍

香港地区的考古工作自 1920 年代诞生到 1970 年代被纳入政府规管,其早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的主要考古田野工作和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香港地区考古学早期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早期香港考古的学科边界由模糊到清晰,逐渐走向科学化;理论路径由文化历史主义不断发展;其国际性贯穿始终。学者们自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将香港考古材料与粤东及吴越地区考古材料相结合进行研究,自此香港考古被纳入华南考古的大背景中。

西汉“三囷共厨”铜鼎及相关问题      权弼成  王雪薇  张伏麟  王冠宇 

陕西考古博物馆收藏一件兴平北吴墓地 M64 出土的西汉铭文铜鼎,其器盖和器身皆刻有铭文“三囷共厨”。根据铜鼎的形制和铭文内容判断该器应为西汉中期铜器。文献中鲜见有关“三囷”的记载,笔者结合秦汉时期地理命名的原则,并通过与其他“共厨”类铭文进行对比研究,推测“三囷”可能是西汉时期的一处皇家宫苑。“三囷共厨”铭文反映出西汉时期“共厨”类铜器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该类铭文铜器受到不同层级机构的使用。“共厨”铭文正是相关职官管理器物时所留下的錾刻记录。

徐州地区出土“北平园”“北平邑印”考      刘 聪  周 波  邱永生 

徐州地区考古发现“北平园”铭文及“北平邑印”印文,推测北平园、北平邑为陵园及陵邑。 “北平邑印”印章发现于狮子山楚王墓,说明陵邑设置应早于墓主下葬年代。结合徐州地区已发现的“元园”“夷园”“文园”等材料及园邑设置规律推断,“北平园”为刘邦祖父(曾祖父)的陵园,陵园 位于今丰县或丰县周边地区。

北魏“终宁陵令印”补释 “      朱 棒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著录了一枚北魏“终宁陵令印”。结合终宁陵设置的时间,可知这枚官印制作于公元499 年至519 年之间,是目前所见的北魏陵园官印孤品。自汉元帝永光四年(前 40)诏令勿置陵邑后,陵邑制度遂见废弛。魏晋以降,帝后陵也仅置园邑而不再置陵邑,园邑归陵园令长统属,其邑户多者不过三五百户,规模远小于秦汉时期比于县的陵邑。

都兰热水所出银盘及其相关问题      冉万里

本文参照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并结合犍陀罗地区出土化妆盘和黏土块上的装饰题材,认为都兰热水墓群所出银盘的装饰题材表现的是罗马神话中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包括阿波罗、达芙妮、达芙妮之父河神佩涅斯以及达芙妮变成的月桂树。与此同时,将日本美秀美术馆收藏的吐蕃鎏金银盘作为辅助材料进行了简要论述,旨在探讨希腊罗马文化因素曾经丝绸之路青海道向中原地区传播的情况。在对都兰出土银盘装饰题材释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还对都兰银盘上的月桂树树叶样式与唐代月宫故事镜上的桂树纹样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

唐代“失背镜”相关问题初探      呼 啸

“失背镜”特指唐代金、银背镜在镜背金、银壳脱失后留存的铜镜本体。本文通过对“失背镜”本体的观察认为,其镜背的特殊符号与痕迹说明金、银背镜的铜质镜体与金、银质镜背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异地制作后组装而成。金、银背镜的安装方式为物理嵌合,不使用大漆,镜背符号的作用主要是为嵌合提供对位指示。研究与理解金、银背镜需要有金银器与铜镜的双重视角,一方面需要以金银器研究的视角理解金、银背镜在使用与管理过程中比照金银器管理的史实,另一方面对于金、银背镜最终衰落的原因,要从铜镜审美风尚转变的角度理解。

从元代“汗酒”看中国蒸馏酒起源      钱耀鹏 魏志哲

元代的蒸馏酒虽有“汗酒”“烧酒”“重酿酒”等汉语名称,但一度流行的“阿剌吉酒”等音译名称,使得中国蒸馏酒起源成为颇具争议的国际性学术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史籍所载“汗酒”及其制备用具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的相关资料,通过“汗酒”名称和蒸馏器具渊源的探析,认为“汗酒”之名理应源自历史典故“汗出如浆”,而制备“汗酒”的酒铛实乃釜、甑等多件套甗式蒸馏器。尤其“酒铛”与古代蒸馏器实物的相互对应,有助于重新审视中国蒸馏酒、蒸馏器的起源及演化历程。

历史题材类展览设计的创新探索——以“天下同一 ——秦汉文明主题展”为例      侯苏洋

历史类主题展览的叙事设计,要建立在明确的叙事主题和完整的叙事结构上。“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改变以往以时间为序的内容叙事逻辑,在充分解读秦汉文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的采用平行式逻辑架构和多线索并行的叙事方式,配以原创多媒体装置和多媒体交互触摸屏,为观众立体呈现了秦汉文明的突出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场所依恋与博物馆游客满意、忠诚的关系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杨剑桥  李永乐 

场所依恋是环境心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人与场所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依赖关系。场所依恋强调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联系,与现代博物馆研究重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不谋而合。本文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探讨场所依恋对博物馆游客忠诚的影响机理以及游客满意的中介作用,以期帮助博物馆更好地创造经济收益与实现社会价值,提升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

楚国女性贵族的体质特征——以平顶山叶县辛庄一号战国楚墓为例 李彦桢  米科莱  孙 蕾 

本文对平顶山叶县战国时期辛庄一号楚国贵族墓葬出土的一具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研究。辛庄一号墓主是一位 60 岁以上的女性,颅骨形态与曾侯乙墓女性陪葬者最相似。一系列牙病暗示墓主在幼年时期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仅出现于胸、颈部的退行性关节炎,表明墓主生前未参与增加关节负荷的高强度运动,只是头颈部常年处于疲劳状态。下肢跪踞面及双手指骨明显的屈肌附着点,证明墓主生前长期跪坐,并可能将鼓瑟作为一项日常生活习惯。

考古现场出土青铜文物健康评估方式初探      李 立  李 娟  相建凯  张亚旭 

大量青铜文物在考古发掘出土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劣化,其健康遭受威胁。科学评估出土文物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文物现场提取、包装和运输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支撑。本文从评估指标、分析手段、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考古现场出土青铜文物健康评估进行探索,尝试建立了一种考古现场出土青铜文物健康评估方式,并应用于咸阳机场考古工地,验证了评估方式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益。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 M126 出土铜器科学分析      郁永彬  陈丽新  陈建立  陈坤龙 

本文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叶家山 M126 出土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分析的 10 件器物中,有 7 件为铅锡青铜制成,包括 6 件容器和 1 件兵器,有 3 件锡青铜,全部为容器。这批铜器制作采用块范铸造工艺。祖己爵 M126:16 为一件商代器物。其他器物分属 A 类和 C 类普通铅的范畴。其他族属铭文铜器中,一部分器物使用了与曾国铜器相同或相似的矿料,另一部分器物与曾国铜器使用的矿料不同,体现了西周早中期青铜物料流通信息,部分以器物组的形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