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文版
《文博》2023年第4期介绍


《文博》创刊于1984年,是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考古学类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扩展版)、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拥有多层次的读者群体。

《文博》以保护、研究和宣传人类文化遗产为宗旨,关注国内外考古与文物新发现,广纳学术和艺术百川,提倡人文关怀,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常设栏目有:发现与研究、探讨•争鸣、史迹考述、文保科技、宗教视阈、博物馆天地、遗产保护等。

《文博》2023年第4期(总235期)现已出版,欢迎订阅关注。


本期目录及摘要:

陕西宝鸡陈仓区西高泉春秋早期墓葬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宝鸡西高泉村发掘春秋早期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小墓。墓向以东西向居多,墓主以屈肢葬为主,多有葬具一椁一棺,并多见头箱,未见腰坑、殉人。出土铜器、陶器和玉器等文物,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仿陶礼器、日常陶器两类。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可看出这批墓葬为典型的秦人墓葬,为了解秦人进入关中之初的文化特征,研究秦文化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发掘简报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贵港市博物馆

2013年8月,为配合贵港市东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旧址的11座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6座汉墓保存相对完整,年代序列清晰,对研究贵港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秦都平阳地区春秋早期秦墓相关问题研究    张煜珧

20世纪70年代,陕西宝鸡陈仓区西高泉墓地曾发掘了70多座秦墓,年代约从春秋早期延续至战国中期。其中18座春秋早期墓的面貌特征表明,其文化来源主要应为甘肃礼县地区的两周之际秦墓。结合这批墓葬与同属平阳地区的南阳墓地、太公庙墓地,可厘清春秋早期秦国平民、一般贵族和秦公级大墓分区埋葬的特点和等级规制。与平阳地区墓葬相比,平阳附近的贾家崖、边家庄等同时期墓葬具有更多周余民的文化特征,反映出这一时期同处秦国的秦、周(广义)两族葬俗互相之间并无深入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秦早期政权对其治下的他族之民施以较宽松的统治方略。


早期秦人城址形态分析——以西汉水上游地区为例    杜博文 徐卫民

随着21世纪初早期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大范围展开,学界对早期秦文化的面貌逐渐有了新的认识。2005至2006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确认、发现了三座早期秦文化的城址遗存,它们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早期秦人城邑形态布局结构的认识。本文拟通过对这三座城址平面形态、地形选择、布局结构等方面要素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这一地区早期秦人的城邑形态演变过程以及所体现出的文化特点进行讨论。


陕北高原汉代墓葬研究    张 倩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考古材料,对陕北高原汉代墓葬的形制及主要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陕北高原汉代墓葬分为五个时期和四个区域,并总结各期及各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脉络。


关中汉墓随葬短环首刀研究    王会云  曹 龙

关中地区的两汉墓葬中常出土10~40厘米左右的短环首刀。本文对关中地区汉墓中随葬短环首刀的形制、组合、出土位置并结合墓主身份等级进行梳理,认为西汉时期随葬短环首刀以铁质为主,数量众多,应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功能或为“削”和“拍髀”;铜质短环首刀数量较少,且多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作为墓主身份等级的象征。随着丧葬观念的变化,东汉时期随葬短环首刀以铜质居多并逐渐平民化、明器化,且不再具有身份等级象征意义,仅为一般随葬明器。


汉墓出土镶棺铜璧形饰研究    刘松林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既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古玺封泥考释两则

三晋古玺“左武萃□长”中“萃”下应是“”字,该印是当时负责管理兵车的负责人所用之印。《中国封泥大系》收有一方战国古玺“成陵市玺”,“市”下应还有一“出”字,该印当是成陵的官市长官所用之印,用以钤盖在运出市场的货物上,作为一种征税的凭证,货物在出门关时可以免税通过。


金文考释二则    王英霄

卫量中的“”为从豆从廾从米从禾的“登”字,表人名。“”从米从斗,为“料”字,由称量物品名物化而表量器的自名,当是根据器物功用而命名;己侯貉子簋盖中的“”字宀下部“”可隶定为“重”,在简帛文献中,从“重”得声的字往往写作从“主”得声,“”当释为“宔”,“宔”与“主”通,“己(纪)姜”应隶定为“己(纪)姜石用宔(主)”,“”为“掌管”义。


韩伯丰鼎铭文新论    刁俊豪

韩伯丰鼎铭文只涉及王命的传递,其中“史”当读为“御史”,该史所转达的“兹命”包括铭文中的全部言辞,核心要义“伯氏宕”是内史在王命基础上所发布的命令,但该命的实际决策者是御事司和周王两方。由此可见西周王权确至高无上和内史职权较大。


夭鸟入圣域:汉代鸱鸮图像的信仰内涵与阴阳表征    舒显彩

汉代传世文献将鸱鸮贬斥为“夭鸟”,同时期的图像资料却揭示了鸱鸮的另一重文化内涵。今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出土60件不同题材的艺术品皆绘有鸱鸮,它们多“允恭玄默”,与众祥瑞共处“天”所在的信仰空间。鸱鸮性情威猛、夜察毫末,在墓葬环境中被赋予辟邪御凶、引魂升仙等功能。汉代鸱鸮图像兼具自然属性、天文属性与宗教属性,体现了墓葬文化独特的信仰体系。因鸱鸮与五月的属性同为“阳中之阴”,故汉代人选择“阴气啎逆阳”的夏至、五月初五或五月望作枭羹以禳除邪气,这是阴阳从类思想对饮食习俗的渗透。


郑韩故城铸铁陶范表面处理技术分析    王淡春  罗武干 张飞燕  蔡全法

河南郑韩故城仓城铸铁遗址是一处战国时期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铸铁陶范,表面可见有黑色和红色薄层。本文对遗址出土陶范胎体及表面层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红色表面层的显色成分为赤铁矿,黑色表面层的显色成份为炭黑,且黑色层叠压于红色层之上。两种颜色表面层的使用,均有助于减少粘砂,利于脱模,有效提升铸件的质量。在冶铸遗址内还发现有一件涂料缸,器内残留的红色涂料与陶范表面红色层相近,表明红色表面层可能是工匠有意涂抹所致。


广东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    吕良波

广东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青铜器数量超过百件,墓主级别较高,出土青铜器是广州地区西汉中晚期典型代表。本文提取锈蚀较轻的青铜器样品进行金相分析和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均属铸造成型,部分容器有铸后受热现象,显示作为实用器进行使用,而兵器类不一定具有实用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均属于低铅低锡青铜,大多数样品含微量元素砷,应该跟矿料有关,而不是有意加入。与岭南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已发表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要材质。与国内同时期出土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显示青铜器的合金配比规律与墓葬级别不一定成正比,与其具体来源密切相关。


试论新博物馆学运动影响下的博物馆发展热点——基于Antconc软件对ICOM历届会员大会决议的文本分析    朱歌敏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大会的决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阶段内世界博物馆领域的关注焦点和发展方向,历届会议的数百项决议涵盖了博物馆的诸多领域,是对博物馆发展进程中所面临诉求与挑战的权威回应、行业发展的趋势指南,并展现业界的新思考与新启示。本文利用Antconc对历届ICOM大会决议内容进行回溯,简要分析在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影响下,领域内对博物馆内涵的审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公共社会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议题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