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
《互动与记忆:陶寺玉器的社会属性探讨》
主讲人:
高江涛 研究员
讲座摘要:
陶寺文化是在庙底沟二期文化基础上文化互动大背景下通过贸易、交换甚至技术传播等手段,复制性效仿并创造出包括玉器种类在内的一种新文化。
一些陶寺式玉钺、玉璧、玉琮、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组合腕饰等象征物形成新的集体记忆来凝聚族群,这正是陶寺文化脱胎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形成新的陶寺文化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于陶寺文化早期遗存属于庙底沟二期最晚阶段和新的陶寺文化两种认识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庙底沟二期最晚阶段遗存是历史事实,陶寺族群把这一阶段予以结构性失忆,创造出新的集体记忆,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这一点在陶寺早期的玉石钺上表现的更为突出,陶寺早期玉石钺双孔(一主一副)的流行,下靳墓地,甚至清凉寺墓地也复制性效仿流行,与海岱地区密切相关。
但陶寺玉石钺的多孔,在主孔之外,散布二三个散孔却是创新,创造新的集体记忆。散孔很可能为系挂璎珞一类物件以显华丽庄重,增强仪式感。
可见,营造社会或群体重仪式、重凝聚的习俗或规制,其实就是重礼仪、讲礼制。
此外,陶寺玉器还有意淡化其原有神性,流行世俗的装饰功用。
一些陶寺式玉钺、玉璧、玉琮、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组合腕饰等象征物形成新的集体记忆来凝聚族群,这正是陶寺文化脱胎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形成新的陶寺文化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于陶寺文化早期遗存属于庙底沟二期最晚阶段和新的陶寺文化两种认识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庙底沟二期最晚阶段遗存是历史事实,陶寺族群把这一阶段予以结构性失忆,创造出新的集体记忆,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这一点在陶寺早期的玉石钺上表现的更为突出,陶寺早期玉石钺双孔(一主一副)的流行,下靳墓地,甚至清凉寺墓地也复制性效仿流行,与海岱地区密切相关。
但陶寺玉石钺的多孔,在主孔之外,散布二三个散孔却是创新,创造新的集体记忆。散孔很可能为系挂璎珞一类物件以显华丽庄重,增强仪式感。
可见,营造社会或群体重仪式、重凝聚的习俗或规制,其实就是重礼仪、讲礼制。
此外,陶寺玉器还有意淡化其原有神性,流行世俗的装饰功用。
主讲人简介:
高江涛,男,1976年2月生,考古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2014年日本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修,2019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主要从事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先秦考古、博物馆策展与规划。长期工作于田野考古发掘第一线,参加发掘的遗址有河南新乡周宜丘、郑州小双桥、偃师二里头、新密新砦、淅川下王岗等。现正主持著名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项目3项,参研国家级项目5项。著有《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淅川下王岗:2008-2010年考古发掘报告》等专著,曾获第六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在《考古》《文物》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