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创刊于1984年,是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考古学类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扩展版)、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拥有多层次的读者群体。
《文博》以保护、研究和宣传人类文化遗产为宗旨,关注国内外考古与文物新发现,广纳学术和艺术百川,提倡人文关怀,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常设栏目有:发现与研究、探讨•争鸣、史迹考述、文保科技、宗教视阈、博物馆天地、遗产保护等。
《文博》2021年第5期(总224期)现已出版,欢迎订阅关注。
本期目录及摘要: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南头村地点2019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至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的灶1座、灰坑8座,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器。发掘所获的仰韶文化遗存多属半坡类型,少数为庙底沟类型。本次发掘为建立西头遗址的年代序列、研究旬邑地区仰韶文化的分布以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陕西府谷寨山遗址庙墕地点居址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府谷县文管办
庙墕地点位于陕西府谷寨山石城北部的一处山峁之上,北邻石马川河谷。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发现了一处石峁文化墓地和居址,出土大量遗迹遗物,另外还发现少量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为研究河套地区的仰韶文化与石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
陕西吴起李拐沟遗址调查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延安市文物研究院 吴起县文管所
2019年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李拐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调查结果表明,李拐沟遗址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与关中地区也大体保持一致,故洛河上游地区属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李拐沟遗址的调查工作填补了洛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考古工作的空白,对于认识这一区域史前时期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初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 张改课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葬俗的起源及早期墓葬的区域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至迟在距今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的山顶洞遗址中已有墓葬发现,具有居葬合一、注重随葬装饰品的特点,其出现可能与现代人的扩散有关。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同时期墓葬均表现出居葬合一、结构简单的特点,但在埋葬地点、葬式、随葬习俗流行程度和随葬品种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人群来源、文化传统和人群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有关。
郑州仰韶西山古城城址的选择及其地理条件 陈隆文
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址的选择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郑州北部地貌陡坎、老鸦陈断层以西的广武山余脉为西山城址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而西山城址周边的水环境状况又为这一区域内仰韶时代古文明的诞生、发展与延续,以及城址的起源与选择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基础。
查海遗址家户分析 马明志
家户是聚落社会中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分析聚落经济和文化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对查海遗址家户间房屋面积和遗物数量的量化分析,推测查海聚落已经透露出一定程度的经济分化迹象,而产生这种分化最直接的动因便是石器制作的半专业化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分化并没有使手工业者在查海聚落中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而是相对平等的与其他家户聚居于此。
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金属使用——从技术与资源角度探讨 蔺诗芮
西北地区是连接中原与欧亚草原、中亚的关键枢纽。本文系统收集了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早期铜器的分析数据,尝试讨论冶金技术面貌和资源利用特征。新疆早期主要接受西西伯利亚地区较为成熟的冶金业影响,从红铜逐渐发展到锡青铜,砷铜制品及技术约在公元前1700至1600年从河西走廊向西传播进入新疆东部。河西走廊中部西城驿遗址是西北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砷铜生产与使用中心。青海东部与甘肃南部分布齐家文化,多种交叉的外来资源汇聚,符合文化中间地带的身份特征,满足西北地区与中原冶金术交流的必要条件。
“石北方”为“使鬼方”的考古学观察*——“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历史与文化研究之二 路国权
《史记·秦本纪》记载“蜚廉为纣石北方”,是秦族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蕴含丰富历史信息,但是历来没有通彻的阐释。本文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揆诸商周之际的历史形势和山川地理形势,认为“石北方”应是“使鬼方”,商周鼎革之际蜚廉因善走和保西垂的经历出使鬼方,目的可能是联络鬼方从背后牵制周人。
春秋战国时期鸟盖瓠壶功能考辨——兼谈铜瓠壶的来源问题 苗凌毅 裴梦斐 王 棣
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地区流行一种形似瓠瓜、立体鸟盖的铜壶,被称作鸟盖瓠壶。有学者推测鸟盖瓠壶即是文献记载的“瓠壶”,其功能为祭祀瓠瓜星和天鸡星的青铜礼器。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发现的鸟盖瓠壶,结合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考证鸟盖瓠壶应是摹拟北方草原地区皮囊壶而制作出青铜水器,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类铜瓠壶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地区和北方草原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东汉海陵县存废考略 周金波
古泰州,战国楚时始称海阳,秦称海陵,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海阳侯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属临淮郡,新莽时为亭间。但是作为东汉政区地理基本史料的《后汉书·郡国志》却未见海陵。本文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对“东阳故属临淮。有长洲泽,吴王濞太仓在此”进行分析考证,指出东汉确有海陵县,《后汉书·郡国志》原载有海陵,在南朝梁刘昭补注《后汉书》时,“海陵”仍未缺漏,而在后来的流传中脱漏。
富平李道坚墓壁画保护与研究 严 静 王小蒙 权 敏 李 坤 黄晓娟 马珍珍 贺 章 王啸啸
为配合李道坚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者在考古发掘现场对墓葬壁画进行了环境监测与控制,全面提取信息,保护性揭取,并对揭取回实验室的壁画开展了及时的保护与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制作工艺精良,白灰层中发现了麻纤维,为典型的唐墓壁画制作工艺,壁画颜料主要为矿物颜料,壁画颜色略有变化,饱和度降低,紫外荧光下发现了侍女服饰褪色的染料。李道坚墓葬壁画保护过程中积极衔接考古现场与实验室保护,研究贯穿每一个环节,使壁画得以科学修复,价值得以深入挖掘。本工作的开展为同类墓葬壁画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研究方法。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雷 帅 陈 靓 郭智勇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是晋南地区一处典型的陶寺文化早期墓葬群。本研究通过对下靳A类墓地出土18例颅骨进行形态学研究,认为该墓地古代居民在种族特征上最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其次与南亚类型也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在与若干古代组对比之后,发现其与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组、冀北地区的姜家梁组以及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组种系关系最为密切。本研究对于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人口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且为陶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