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文版
《文博》2023年第2期介绍

《文博》创刊于1984年,是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考古学类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扩展版)、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拥有多层次的读者群体。

《文博》以保护、研究和宣传人类文化遗产为宗旨,关注国内外考古与文物新发现,广纳学术和艺术百川,提倡人文关怀,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常设栏目有:发现与研究、探讨•争鸣、史迹考述、文保科技、宗教视阈、博物馆天地、遗产保护等。

《文博》2023年第2期(总233期)现已出版,欢迎订阅关注。


本期目录及摘要:

新疆托里县那仁苏墓地考古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1年4至8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托里县那仁苏引水工程水坝淹没区发掘古墓葬72座、祭祀遗迹1处、殉马坑1座。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推断,M2、M4、M5代表的墓葬遗存属于阿凡纳谢沃文化铜石并用时期。此次发掘发现国内最早的铁器、玛瑙、绿松石等遗物,不仅填补了塔城地区历史文化的诸多空白,也为探讨准噶尔盆地西缘人群和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提供了珍贵材料,对中亚地区与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011年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墓葬发掘简报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11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清理了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的6座小型墓葬。6座墓葬均属早期铁器时代,地表有盆状石质封堆,葬制有仰身直肢葬、二次葬、扰乱葬,部分墓葬有马、羊等动物殉牲。本次发掘出土了一批陶、玉石、青铜、铁、金质的容器、工具、装饰品等随葬器物,为研究石人子沟遗址古代墓葬与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岩画调查简报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08、2010、2021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新疆哈密市和巴里坤县文物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先后三次对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岩画进行了调查,发现并记录了数量丰富、特色鲜明的岩画。从该地点近二百块刻画岩石中挑选出30个典型画面进行分层、分幅分析和分类统计,认为该地点岩画题材多样、刻画生动,多描绘动物群落、动物捕食、狩猎、战争等场景。可分为四期,不同时期岩画的数量、风格、内容皆有明显差异,为进一步认识东天山地区史前聚落组成与文化互动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螺旋首铜臂钏的发现及来源    侯明明  刘学堂

近年来,新疆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两端有螺旋形装饰的铜臂钏,是中国早期青铜器中发现的新类型。公元前2千纪至1千纪间,这类铜臂钏在欧亚草原地区流行起来,它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饰品之一。考察这类器物的源流有助于加深了对青铜时代东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试论两周之际青铜酒器的回潮现象    毕经纬  刘 娟

两周之际的中原地区,本已经消失的爵、觯、方彝、尊等青铜酒器,又以明器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曲沃晋侯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韩城芮国墓地等姬姓高等级墓葬之中,本文试论这一回潮现象出现的原因。


两周青铜器上莲瓣造型研究    张 婷

莲瓣是两周时期青铜器上一种比较少见的植物类装饰,它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渐趋消亡。本文对两周时期青铜器上莲瓣的发展演变、装饰特点、产生源头及消亡原因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粗浅的认识。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印研究新视角    呼 啸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印1981年出土于陕西旬阳,后入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本文从对该印设计思路的深入研究入手,结合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对其印文规制来源、制作时代等重要问题提出新的看法。独孤信印的印文规制来源于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六面体印,与独孤信生平居南梁三年的经历有关。整个印章由独孤信于生前最后三年间精心设计完成,体现了他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下的艰难选择和对元魏政权的支持。独孤信去世后,该印并未随葬,而是由家人保存,于中唐前意外失落于旬阳。


1961年张家坡西周铜器窖藏的族属及相关问题研究    白嘉慧

1961年10月,陕西省长安县沣西公社张家坡村发现一西周铜器窖藏。明确该窖藏所出伯庸父鬲、筍侯盘、伯梁父簋、伯喜簋、伯百父盘的作器情况,对探究窖藏主人族属问题及其所属国(族)对外交往情况大有助益。张家坡西周铜器窖藏主人为某姞姓国(族)之长。该国(族)在当时政治地位较高,与姬姓筍国存在联姻关系,同时与丰丼叔氏交往甚密。窖藏反映出的联姻交往状况一方面为西周时期“姬姞耦”提供新的材料证明,另一方面证实西周时期地缘性因素在畿内各诸侯国(族)的联姻交往中具有重要影响。


北朝邑义考略——以陕西地区石刻造像为中心    张 媛

本文以陕西地区的95件石刻造像为中心,综合考察了北朝的佛教邑义、道教邑义及佛道混合邑义;考证分析了邑义名称、宗教属性、造像题材与流行时限等问题。本文尝试利用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与间接文献中寻得的蛛丝马迹,为史料相较匮乏的早期地方宗教研究提供一个超越文字记载的视角,庶几可补史籍、经典之阙。


一处出土物临时库房真菌病害的调查与治理    罗 强  任建库  张旭涛  陈 璐

本文对一处出土物临时库房真菌病害进行采样分析与治理,采用无菌采样、显微观察、ITS测序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采取雾化喷洒真菌抑制剂进行出土物临时库房的真菌病害治理。从4处采样点共采集10份样品(包含3处验证样品),其中8份样品(含1处验证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8株病害真菌。经过鉴定,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7株、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10株和刺囊壳属(Ascotricha)真菌1株。对测序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环境条件,尝试解释该出土物临时库房内真菌病害蔓延及发展趋势,为其真菌病害的防范与治理提供方向。


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研究    郁永彬  陈坤龙  陈建立  梅建军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重叠在一起,表明北窑墓地铜器与部分殷墟铜器的制作使用了相同矿料,说明商代晚期殷人开发利用的部分矿料到了西周早期开始大规模开采使用。研究还表明,西周时期金属矿料流通是普遍的、常态化的社会行为,是当时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物流实体。


宏大叙事主题下的展览意义建构——“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的内容策划    庞雅妮

为展示活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研究成果,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策划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依次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作为该系列展览第二部,“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聚焦古国时代早期和晚期各区域文明间的互动及其兴衰,探讨这一时期玉礼器如何助推和强化神权、军权和王权的文明起源发展模式。通过凝练展览主题、梳理展览叙事重点、“重新脉络化”展品,“玉韫·九州”展策展团队完成了展览故事文本的构建,实现了在明确的主题思想统领下,以清晰的故事线和逻辑结构铺陈展览叙事,以展品及展品丰富生动的物载信息为支撑的内容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