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文版
《文博》2023年第1期介绍

《文博》创刊于1984年,是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考古学类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扩展版)、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拥有多层次的读者群体。

《文博》以保护、研究和宣传人类文化遗产为宗旨,关注国内外考古与文物新发现,广纳学术和艺术百川,提倡人文关怀,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常设栏目有:发现与研究、探讨•争鸣、史迹考述、文保科技、宗教视阈、博物馆天地、遗产保护等。

《文博》2023年第1期(总232期)现已出版,欢迎订阅关注。


本期目录及摘要: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2年度发掘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2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十王宅东坊墙、东坊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外郭城北城墙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清理道路、车辙、排水沟等遗迹,并解剖了十王宅东坊墙墙基,外郭城北城墙墙基。本文即是对2022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陕西西安西北大学长安校区韦婢娘墓(2004CXDM39)发掘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M39的埋葬年代在天宝十一载(742),墓主人为韦氏家族的韦婢娘。墓葬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单室土洞墓,不论形制还是规模,都属于唐玄宗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墓中出土的镇墓兽、男女俑、生肖俑等,与唐代长安天宝年间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的特征一致。该墓有墓志出土,年代明确,为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制度、韦氏家族的盛衰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令狐君孺子壶新研     王鑫

令狐君孺子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出土于洛阳金村,共有一对两件,本文从器形、装饰风格、铭文用语三方面考虑,其作器时代当为春秋战国之际。壶铭中的“十年”应是周王纪年,可能为周贞定王十年(前459)。令狐君为晋国卿族魏氏的小宗,当于春秋中期受封,封地令狐位于今山西临猗县西南附近,其拥有“君”称应与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的势力增强有关。临猗程村发现的东周墓群,应属于令狐家族。


考古教学中的中华文明传承与表达再探讨     冉万里

考古学资料表现出明显的直观性和碎片化特征,如何将它们与宏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面临的任务。不论是在野外发掘还是室内研究、教学中,利用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进行科学阐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隋唐考古为中心,从系统性地看待问题等七个方面对如何在考古学教学研究中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表达进行了初步探讨。


识骨辨微——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与使用功能研究述评     温睿  朱玉  水维喜  陈禹来

骨针是一种精细的骨制缝纫工具,对了解古代骨加工技术和缝纫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对考古出土骨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使用功能展开探讨,提出研究展望。对骨针制作工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骨器使用微痕研究方法对研究骨针的用途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方法论还有待丰富和完善;骨针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的整个生产运营链也需要更深入的综合研究。


猃狁入侵路线与周代姬姓杨国探微    查飞能

猃狁入侵是西周晚期重要政治军事危机,汧水河谷与泾水河谷是猃狁入侵宗周地区的两条军事路线。宣王四十二年封尚父所建杨国在今陕西宝鸡西北部与甘肃天水临近的汧水谷地一带,尚父是宣王之子,所建杨国为姬姓,目的是加强宗周西面军事防御。姬姓杨国在两周之际因猃狁之祸而东迁至山西洪洞姞姓杨国一带,且兼并姞姓杨国,可能迟至晋武、献二公之时为晋所灭。


秦雍城军事城防演变的考古学观察    胡岩涛  田亚岐

秦雍城的军事地理环境符合特定时期秦国择都的首选要求。秦雍城军事城防格局从初期以防范戎人为主要目的的“城堑河濒”,到中期出现“回”字形双重壕堑,再至晚期修建城垣设施,形成护城河、城垣、壕沟在内的多重防御,标志着完备的城防体系最终确立。一方面反映了秦国能够及时顺应时局之变,是秦人对都城安全环境的主动和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雍城由纯粹的军事城邑朝向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大都市”趋势发展。秦雍城军事城防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与秦国军事国防密切相关,同时也为秦人从早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落结构过渡到以地缘政治为格局的多元性社会架构带来契机,对其后秦国变法革新意义不容忽视。


西汉安定郡彭阳、安定、抚夷三县治所考    王博文

本文依据文献及考古资料,重新探讨了西汉安定郡彭阳、安定、抚夷县治的具体位置,认为彭阳县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太平镇茹河北岸的阳湾遗址,抚夷县治在今三岔镇蒲河北岸的梁台遗址。笔者认同《中国历史地图集》关于彭阳、抚夷两县治所方位的标注,并为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进行佐证,且进一步确认其位置。本文对标注在今泾川县的安定县重新进行了考证,认为县治在今镇原县东南10千米处城关镇茹河北岸的后河遗址。


北宋“康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印”新识     刘铮

“康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印”为一方北宋官印,因纪年明确、品级较高、铸刻精美而备受学界关注。然而,此印面的首字“”释读有误,应厘定为“奉”,而不是“康”,印文当通读为“奉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印”。该印不仅是现存惟一的宋代“节度观察留后”所用官印,而且是目前仅见的两方宋代鎏金官印实物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莫高窟第257、259窟北魏壁画彩塑的科学分析    张文元  苏伯民  善忠伟  于宗仁

莫高窟第257、259窟是北魏时期重要洞窟。为从科学角度探究两窟壁画彩塑艺术特色和发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镜等原位无损分析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其壁画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彩塑底色层分为红色与白色两类;第257窟颜料包括生石膏、滑石、红土、朱砂、昆虫来源的蒽醌类染料、氯铜矿、青金石、靛蓝及炭黑,第259窟颜料包括滑石、蛇纹石、红土、蓝铜矿以及伴生有蓝铜矿的氯铜矿。分析结果从时空两方面阐释了两窟绘画材料的传承与衍变,可为石窟考古、艺术史研究以及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支撑。


陕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的复原性整体搬迁保护    马珍珍  严静  赵西晨  苗轶飞

墓葬壁画的整体搬迁是目前解决墓葬壁画原址保护难、保证壁画原貌的有效保护方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采用复原性整体搬迁方法,通过现场相关科学保护方法,保证该墓葬壁画本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通过后续少量干涉即可达到展陈效果。同时,对保护程序中关键的保护材料进行量化记录,以期推进该项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本案例是对墓葬壁画复原性整体搬迁保护方法的首次创新性探索,对践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和开展壁画相关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博物馆观众留言的分析策略与研究路径——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展留言簿文本为例    张梦宇  刘冰夷

博物馆观众留言簿是重要的观众反馈方式,是博物馆最常使用的意见征集和观众交流手段。以符号编码的方式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观众留言簿文本分析表明,“情感表达”是贯穿该留言簿文本内容的主线与核心类属。该展览观众留言簿成为了观众与自身和外界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媒介,这一特性也使博物馆观众留言簿在博物馆实务工作和观众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区域视角下马栏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    刘军民  赵柏翔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文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马栏革命旧址的区域特征显著,不仅具有教育与纪念意义,还承担着引领旬邑县发展的重要职能。本文通过对马栏的革命历史的梳理,探讨其革命旧址构成及其价值,并针对马栏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体系不够完善、区域支持力度不足的现存问题,以区域作为研究视角,提出构建革命遗产廊道、推动革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构建保障机制等对策,以期探索革命旧址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模式。